新冠肺炎疫情毒鏈難斷。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昨日(19日)公布,本港過去一日新增6,260宗確診,包括174宗輸入個案。有10名確診病人在公立醫院離世,死者為7男3女,年齡介乎55至93歲。昨日新增呈報7名危殆病人及11名嚴重病人,現時合共有56名危殆及59名嚴重病人,當中17名危殆病人正接受深切治療。
輸入個案中,有95宗在機場發現,47宗在檢疫設施、抵港1至3日確診,另有25宗為黃碼人士于抵港第4至7日確診,7人在抵港8日后才確診。
至于Omicron變種病毒株方面,本月13日個案中,感染BA.4或BA.5占整體個案84.1%;其中感染BA.5占整體個案77.6%、感染BA.4占整體個案6.48%、感染BA.2.2占13.2%、感染2.12.1占2.7%。
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港大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金冬雁、港大微生物學系名譽助理教授龍振邦、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臨床副教授陳福和發表聯合文章《新冠疫情勢將盡 香港復常心所往》,指出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的毒性大大降低,傳播力雖進一步增強,免疫逃逸能力亦相對較強,但接種3劑針對原型病毒的新冠疫苗或被不同毒株自然感染后,受感染的機會還是大大降低,且出現重癥及死亡的機率更是微乎其微,近月死亡率已低至0.097%,且本港醫療界已充分了解Omicron變種的各種特性,故認為本港絕對有條件進一步實現以檢測代替隔離的“0+7”方案,甚至更進取的方案,加速邁向復常。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統計數據并未將現時6月起新一波(可稱為第6波)疫情與2、3月第5波疫情分開。如只看放寬社交距離措施之后,6月第6波起疫情(由BA.2.2、BA.2.12.1及BA.4/5引起),粗病死率已經下降至0.097%。
專家強調,我們于5月曾粗略估計本港防重癥之免疫屏障約72.9%至88.7%,但3個月來接種之市民,累計已接種兩針者達91.5%,加上第6波之自然感染,估計現時應超過95%人口具防重癥免疫屏障,而且夏季感染一般較輕。而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本地個案的即時有效繁殖率(Rt),也從今年1月1日的第5波最高點的6.2,大幅下降至上周日(11日)約0.9。專家強調,只要處置得當,多管齊下,應能將本年之冬季疫情高峰壓平(flattening the curve),確保像第5波規模的大爆發不會在本港再出現。
新冠疫情大流行下,多國已陸續放寬防疫要求,惟港府依然維持多項相關措施,例如入境限制。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柏良昨日(19日)在電臺節目上表示,本港可以取消登機前的檢測要求。他解釋,本地已有疫苗接種基礎及疫苗通行證方案,政府應放出第3針預防重癥的好處,果斷取消成效較低的措施,以免市民及社會出現抗疫疲勞。
身兼行會成員的鄉議局主席劉業強,支持入境檢疫“0+7”,認為可取消上機前做核酸測試,改做快速檢測。他認為香港整體社會普遍鋪天蓋地支持‘0+7’,海外各地差不多全部地方全開放,加上香港現時的經濟環境,赤字超過1000億,以香港目前經濟環境,很需要盡快對外通關。
香港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副會長林緯遜昨日(19日)表示,由于海外疫情基本上已回復至出現Omicron前水平,相信輸入個案風險可控。林緯遜解釋,未來一兩周確認上述回落趨勢,可反映外地輸入風險會低于香港本地的風險,數據也顯示,入境人士首3日確診比率不多,加上一些如黃碼等較有效的監察措施,醫療系統可負擔放寬至“0+7”的壓力。
至于中秋節長假期后,每日確診數字曾經輕微回升,但繼續維持在4位數的水平,林緯遜相信疫情反彈已過,每天新增染疫個案于本月底起,應會逐漸回落至較低水平。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表示,相信港府會檢視一系列因素包括疫情走勢是否穩步向好,對公立醫院壓力較少便可看有沒有機會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