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申請季的孩子或多或少都進入文書階段了。看到各種頭腦風暴,文書帶法,真的忍不住吐槽一下。我原本和如意媽商定,今年多帶一些孩子,這樣必須盡量不帶文書,如意媽一直在說估計我憋不住還是會管文書。現在,看來她是對的,我還真憋不住了,我寫文章吐槽下。
美國的文書,天馬行空什么都可以寫,所以什么樣的大神都有,連不會英文的,都可以說會搗鼓文書,不服不行啊。你現在的工作是散的,是碎屏,但是招生官看到的材料是什么?招生官看到的是合集,這里面包含:
主文書+你的成績(GPA+標化)+家庭情況+活動列表和競賽獎項列表+你申請的專業(指向固定學校)+你的小文書
這么多信息的目的只有一個“錄取”!那么所有的東西必須對錄取有幫助,而且每個方向安排什么樣的信息給招生官,你自己要好好設計下,要有目的,有安排,既不能疏漏,又不能重復。各種信息的最后指向肯定是:
要么說明這個學校適合我;
要么說明這個專業我讀最合適。
怎么體現呢?
我們再細分一下:
1. 主文書+你的成績(GPA+標化)+家庭情況+活動列表和競賽獎項列表
這些是基本所有學校通用的東西(當然主文書,活動列表和競賽獎項列表可以根據學校和專業有變化,但是一般情況下是同一套)。
2. 你申請的專業(指向固定學校)+你的小文書
這些是每個學校各不相同的。
為何要這么分呢?主要目的是為了告訴你哪些材料是需要對所有學校盡量通用的,哪些是可以針對具體學校個體的。
主文書最好放通用的,對于學校和專業沒有固定指向的,你適合可能學校或者專業的特質。(天馬行空開始了,呵呵)這些通用的也不是亂寫的,其實你還是為了進學校讀到你自己申請的專業。要想想,為了達到目的,孩子需要什么特點?需要什么氣質?然后再看看,你自己孩子身上有哪些特點和氣質是和這些需要是匹配的,這樣對攏了才能寫出對路的主文書。
那么重點來了,怎么找這些匹配的文書素材呢?我看到目前看到市場上幾種方法:
1. 閱讀參考+自我挖掘式
看往屆優秀的文書,然后和顧問交流,提出寫作思路,然后顧問決定用還是不用。
這種方法我覺得可取,閱讀優秀的文書是一種參考,并非要寫的一樣,但是至少知道哪些特質是這些好學校需要的,但是不建議仿寫。最怕申排名30左右的人,仿寫哈佛的文書,效果真的是東施效顰。
顧問采用討論的方法,不斷否定選出的題材,看似痛苦,被否很多,但是好處是速度快,量大,有利于精準選擇。
2. 交流式
通過顧問和孩子交流,抓出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然后建議孩子寫出這些閃光點,這是比較常用的辦法,也是通常說的“頭腦風暴”。如果顧問帶的時間長可能比較容易找出來,如果顧問和孩子剛開始接觸,一般來說完全不能保證一次就抓準孩子特質。家長也可以幫忙想想,幫著一起找找孩子的閃光點。(我剛剛還笑過一個媽媽,中國家長記得最牢的是孩子的競賽和獎項,說的最多的是孩子的缺點,這回要回家認真去想孩子的優點和特點了,好好反思,從今天開始改變習慣,天天說孩子的好!)
這種方式和前面一種比,少了優秀文書的閱讀,選材上可能顧問需要擔的責任比較多一點,好處是孩子不受他人的影響,寫出來的東西往往原汁原味,真實,呈現起來很自然。這種方式,非常需要顧問幫孩子把握好方向,從他身上選準題材。顧問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文書的成敗。前兩天,在某群里吐槽了下好多老套路子,不是不對,但是真的難弄。如果有自己的東西,就不要掉這種坑了。
3. 文書集中輔導式
我看到這種可能由老師統一教學,把主文書,小文書都摘出來,交給孩子,讓他們一個個嘗試回答,讓孩子先了解有哪些問題,然后根據孩子的回答再來做修改。如果后續能夠一對一一個個問題引導糾正,這個方法可能也不錯。不過目前看到的第一稿總體感覺是,一上來回答這么多問題,能夠有水平和深度的回答貌似不多,后續一定要慢慢調整。
另外,我感覺孩子一下接觸了各種問題,對申請為啥需要回答這些問題,實際沒明白。真正需要什么樣的材料并沒有真正了解,可能做起來自己心里找不到北,會慌,如果顧問真有耐心一點點點撥可以,如果沒有點撥,那么一鍋粥,有可能就亂了。
4. 填表式
這是老式的方案,用表格的方案收集一堆信息。有的甚至用中文填寫。孩子跟著表格填,其實根本不知道回答這些問題的目的,一頭霧水在干活,而且這種方式還費時費力,我看到有孩子已經寫了十多頁的中文,只為思路和信息整理。真心心疼孩子,這一定是個非常認真的孩子,但是這樣的時間砸下去,大多是沒有用的,看著很努力,但是出不來好文書的,吃虧。如果顧問是新接觸,前面完全沒有交流,簡單的問答和表格信息是需要的,但是一般顧問和孩子有一定的接觸時間,理論上應該比較清楚了,所以我覺得這種表格是否可取,值得商榷。
5. 中文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