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Social,直到畢業都沒交到外國朋友
很多同學在出國前都下過決心,要過不一樣的生活,認識外國朋友,讓自己的圈子更加多元化。但是一直到畢業了,還是沒有交到一個外國朋友。
像常見的英語培訓班廣告上面的人,
積極參加各類社團活動,用流利的英文和外國人談笑風水?——不存在的
現實就是,大部分的留學生除了上課,大部分時間都選擇窩在家里,看看國內熱門的綜藝或者電視劇。偶爾也會和朋友聚在一塊兒,對國內不同地方的方言進行一番深入學習。
中國人民富起來了,出國讀書的人數自然也每年增加。去任何地方學習,我們都總能找到一兩個老鄉。這倒是一些留學生創造了一個封閉的舒適圈。
從一開始的「我要不一樣的生活,交到外國朋友」到「也沒必要非得交外國朋友,我現在就玩得挺好的」。那個不一樣的自己,一開始很幸福地等待著這個誕生的機會,然后又黯然無聲地夭折在半路。
為什么會這樣呢?
01
害怕失敗,所以會輕易放棄或者不去嘗試。
Social對于中國學生而言是個難題。
往往我們可以閱讀艱澀的學術材料,把GPA刷到3.8以上,拿到教授的推薦信等等。
但是,在日常交流這件事上,卻總是感到有心無力。
很多人覺得和外國人做朋友就是要「沒話找話」,聊的總是那些很膚淺的話題:你今天怎么樣?。可狭耸裁凑n啊?平時有什么興趣愛好???一次兩次過后,就會有人說了,唉!和外國人根本聊不到一塊兒去!英語說不好,文化背景又不相同,根本就像兩個世界的人嘛!
哪怕很多人在出國前的目標之一是要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增長自己的眼界。但在實際行動之前,他們卻會在心里設下很多陷阱,用各式各樣的理由去說服自己放棄。
外國人和我們之間其實并沒有那么多的差異,我們之所以把這個當作理由,無非是害怕自己說錯話、丟臉、被討厭等等。英語原本是一種溝通的工具,但現在成為了束縛我們與人交流的繩索。
02
從不主動,害怕提問。
中國學生出國后還是會被以往的傳統學習環境影響,很注重課堂紀錄,不會在課堂上隨便說話。哪怕他們知道,外國更推崇的教育方式是互動形式的。
正所謂「槍打出頭鳥」,能不主動、能不做第一個,那就是最安全的。
但是舒適感和安全感,可不是讓我們進步的東西哦!
因為想要維持內心的安全感,在上課的時候聽不懂也不會主動舉手發問。即便教授問道:「有沒有人有問題?」,這些學生還是會既糾結又焦慮地沉默著。心里想著,等一下去問問一起修這門課的朋友就好了。
誰知道朋友也是抱著同樣的心態。這是多么常見的互坑啊!
我們都很愛舒適圈,因為可以按照慣性做事兒,輕松、沒有壓力。在人際關系上的舒適圈,就是一直和特別熟悉的朋友在一起。在這種關系下你可以做自己,不怕得罪對方,也不怕對方會輕易離開。如果想要結交新朋友,那就得踏出舒適圈,冒著被拒絕、被冷漠對待的情感風險。
而且你往外踏了一小步,過一段時間后,它又成了你的舒適圈。你又得冒著各式各樣的風險,再往外踏出一步。聽上去多累?。】删褪堑眠@樣,你才能拓展自己的眼界、能力和未來的可能性啊!
好多人覺得留學多好啊,鍍層金就能回來高薪就業。確實!留學或許意味著更高的起步點,但同時也需要面對更多的挑戰。有人能飛黃騰達,自然也有人能把一手好牌打爛。而離開舒適圈,就是邁向前者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