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留學黨來講,不管已經回國的還是不回國,家庭聚會都是一道坎。
不管回不回國,總是能聽到某些質疑,比如說,你要是回國,總會聽見,“你怎么不留在國外?。渴遣皇腔觳幌氯チ??”不回國吧,忽然彈出的微信視頻里總能出現張不認識的臉,“你這個小子怎么這么不孝,國外有什么好的?翅膀硬了就往外飛了???”
拋開親戚們的八卦,對于留學黨來講,畢業就回國還是先在國外工作幾年再回國,確實是一個需要深思熟慮的問題。
在留學剛剛興起的那些年,在海外工作幾年再回國,就是高等人才,回國或許一時的工資不如在國外,但上升空間是十分可期的。同時,海歸往往還會變成愛國的典型而被輿論所贊許。
但隨著留學人數的增加,留學逐漸喪失了其精英性質。是否要回國,以及是否要在國外工作幾年在回國,已經變成個人行為。
我們這一代的海歸,不再有上一代老留學生那么多包袱,換之更多的是抱負,可以站在更加個人化的角度去思考:我的上升空間在哪里?我需要在什么時刻轉型?我能不能在這每一步的成長里學到東西?
不同選擇可能帶來的好處和壞處
國外工作2-3年再回國的可能好處:
在國外entry level前幾年起薪較高,物質生活較好;
對于某些行業來講,國外的工作經歷可能會對國內的發展有加分
國外工作2-3年再回國的可能壞處:
對國內職場缺乏經驗和人脈,回國了非技術類崗位未必能找到合適的工作;
對于本身不喜歡國外寂寞生活的人,在國外工作2-3年的時間內社會生活比較受限制,活的不開心
畢業直接回國的可能好處:
盡早接觸了解國內的工作方式和積累人脈,長遠來看可能對今后國內的發展有幫助;
在國內是主流民族,社交方面比較受人認可
畢業直接回國的可能壞處:
工作的起薪比較沒有競爭力,可能物質生活水準要降低;
喪失了獲得國外工作經驗對職業發展的可能性提升;
是否馬上回國的重要標準:行業的可轉移性
1. 你的行業經驗是否具有可轉移性?
2. 你是否打算更換行業/職位?
如果工作兩三年再回國,只能走社會招聘,相對于校園招聘,他們最大的區別在: 校園招聘主要考察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而社會招聘看重的是相關的工作經驗
對于計算機和工程類專業人才,海外2-3年的工作經驗是最具有轉移性的,技能時效性較穩定。畢竟無論是代碼還是工程標準,全球一體化的趨勢是明顯的,但是在更換行業(Career Shift)這塊,延展性并不高。
比如說,在美國灣區的程序員們,他們想在國內BAT謀得一份差事并不難,取決于自己是否想回國發展,這是因為美國在某些方面的技術有領先優勢,同時積累到的硬技能在國內的企業是可以直接用上的,是可轉移的,和國內企業所需的經驗是相關的。
對于商科和文科類的專業人才,海外2-3年的工作經驗轉移性一般,技能時效性不穩定。因此在國外工作數年后想回國可能就沒那么容易了。
第一,中國和國外商業環境所需的技能有著很大的不同;第二,中國人在國外,由于身份,語言等限制,很難去到與客戶打交道,給公司帶來效益的核心部門,大多數都是在中后臺做一些支持性的工作。
這種情況下,他們在國外所積累的技能并不一定可以轉移,和國內企業所需的經驗也并不一定相關,想在國內找到合適的特別是核心業務的崗位是相當困難的。
比如說法律,首先美澳歐的法律都十分系統且嚴謹,如果能進一家不錯的律所,是非常好的經歷,在語言的訓練上也會使你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人。但很多文科專業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地域性很強。你在國外所經歷的,比如說,海洋法系和大陸法系是有區別的,可能你在國外學的知識和經驗,在國內就完全不適用。
不過在國外高強度的訓練,也可以鍛煉出你抓重點問題的能力。同時,在國外工作要常反思自己提高了什么技能,比如人際交往,語言,時間管理,客戶開發等,如果可以能夠看到更深層次的問題,回國后在職業競爭市場也并非那么容易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