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學校會有一個羅列清單要求學生和家庭提交,作為評估的基礎,這個清單大致是這樣的—
GPA:平均成績說明學生在自己目前學校里的學術表現如何。
標化分數:托福考試檢測英語能力,SAT/SSAT檢測在申請同樣學校的學生中競爭力如何。
面試:為了讓學校能夠了解學生的性格、特質以及最重要的是否和學校匹配。
來自老師的推薦信:讓學校了解其他的教育者是如何評估這個孩子的。
文書和其他的申請材料:展示學生的寫作能力、興趣、愛好和思考方式。
然而,隨著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這張清單在申請過程中已經逐漸失去了決定性的作用。作為專業的獨立教育顧問,我站在學校的角度,來更加切實的為大家分析一下招生辦做錄取決定時的思考因素:
成功入學率(Yield Rate)
招生部不僅僅希望控制較低的錄取率,更在乎得到較高的成功入學率,這關乎著如果學校把Offer給到家庭、學生后是否會收到say yes的回復。錄取率很低,成功入學率也很低的學校,在外界眼中是不成功的案例。因此,招生辦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在做錄取決定時,會格外地介意給出去的Offer是否能夠被學生立刻接受。
作為教育顧問,我的工作不僅僅是服務于家庭,同樣也服務于學校。招生官很在乎的Yield Rate就是專業顧問體現作用的關鍵處。面對學生,有機構的做法是收集越多的Offer越好,當學校問及若拿到Offer是否會來時,家庭和顧問會滿口答應:“一定來!”然而,當家庭最終決定不say yes,這樣損失的不僅僅是學校,也包括顧問在校方面前話語的含金量。
2016年學生的成功入學率:如果過高,則降低來年的招生人數
面對中國申請者每年申請人數爆棚的趨勢,很多學校在往年給Offer時沒有意識到Yield會這么高,結果直接導致第二年招募的同類學生人數必須減少。例如,如果學校給了10個Offer,根據以往50%的Yield,期待只有一半的人會say yes,但是居然90%的人say yes了,那么來年招募的中國學生人數就會減少4人左右。
越多的人支持學生越好:信任的顧問、面試官、教練、興趣老師、在讀家庭等
每次跟不同的學校和招生辦溝通,都能聽到很多他們經歷或者教授過的奇葩中國學生。例如:有的學生用替身混過面試,來到校園的并非此人(有沒有發現很多招生辦面試后開始主動給學生照相?);有的學生拿著110的托福和95%的SSAT成績,結果一張口連完整的句子都說不出來;有的學生帶著學神的光環加入,但很快發生抄襲現象;有的學生展現了完美的藝術作品集,但到校后才發現畫刷都不會拿??
在可信度極低的中國申請市場,學校采取的政策就是:越多我們認可和相信的人為學生背書,學校才越會深度考慮。因此,和一兩位招生官熟識已經不再有實質價值,而是要針對孩子的HOOK(個人亮點)去爭取更多校方人員的支持。
家庭因素:影響力、與在讀生家庭的關系、捐助意向等
私立寄宿學校之所以稱為“精英”,也是因為很多游戲規則是不公開但大家都心知肚明的。
每年會有一些內定或者通過特殊渠道得到錄取的家庭,包括官場、商場、企業大咖等有重要社會影響力的人物以及與學校管理高層有密切關系或者做過重大貢獻的人物推薦。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叮囑家庭在閱讀“錄取榜”時,要去了解這些拿到“十校聯盟”Offer的孩子,都是什么家庭背景。
另外的一些特殊案例和捐款有關。但是,我們建議絕對不要拿著用錢買名額的態度去和學校溝通,捐錢在頂尖學府眼中是和學校發展以及教育有關的,而不是純粹的買賣。另,即使捐款,孩子的能力也不可以非常差。因此,捐款只能讓孩子在同等能力的申請者中更有優勢,但學校絕對不會承諾保進。
學校以及招生老師發展的需求
私立寄宿學校每年都會為學校的發展做功課,不是修建新的建筑,就是開啟新的項目。每當學校有了新的發展方向,招生部也會針對此方向來吸引能夠為學校做出貢獻的學生群體。例如,Deerfield的招生辦主任從偏好音樂的換成偏好運動的,那么招生傾向就會有變化;Choate有了新的科學樓,那么理科生就會吃香??這些不會公開的資訊都是學校信任的顧問能夠收集到的一手信息。
由此可見,以上學校考慮的因素其實難以掌控。但是,針對走正常申請渠道的家庭而言,在中國學生的標化考試平均分數早已超出要求的當下,學校開始更多地關注申請中難以測量卻又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人格(Character)。不同于中國學校選拔學生的機制,美國的學校會關注學生作為一個立體的人是什么樣子,而不是只看他們在校園里的一面。
在這里我要提到“non sibi(利他精神)”。在拉丁語中,“non sibi”意為“不自私”,從1782年開始它就是全美名譽最好的一所寄宿高中菲利普斯學院(Phillips Academy)的校訓。從菲利普斯源起后,這個概念被美國所有的私立教育機構廣泛接受并尊重,強調為他人考慮的必要,以及對自己的詢問:我想要給世界帶來什么樣的積極的改變?
當一個申請者滿足了硬指標,接下來招生官考慮是否錄取你的指標就是人格。人格塑造并不是一天或者一個密集的課程就能夠完成的。它是家庭成員、父母、老師和顧問長期教育引導的結果;是環境以及通過旅行和跳出舒適區而獲得的身體上的經歷和通過閱讀和反思而獲得的頭腦上的經歷所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這樣的特質,才是美國學校更加看重的真正特質。